一個心理師的生命之旅

Tanya Chou
帖子: 1202
注册时间: 周四 12月 30, 2010 12:51 pm
联系:

一個心理師的生命之旅

帖子 Tanya Chou »

11 我是誰




我們已經很知道我們要去探索自己,要去找到自己,要去做自己,要自我成長,我們要度過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危機,但是你有沒有,或者任何人有沒有已經能夠誠實自信的說,我知道我是誰,我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知道如何找到完整的自己,我正在做自己,我想要做的事情都能有效進行,我的人生方向是明確的? 我相信這是極少人能夠給自己肯定的答案的,因為我們甚至不知道如何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而我在這個仍在持續了解我自己的過程中,分享我的所知。

我是誰,可以有不同廣度和深度的許多層面。我們在此所討論的個人需要自我探索和了解的層面的我是誰--就是自己在這一刻中所有的心智和身體層面的裡裡外外的自己的顯現,心智就是所有我們內在一切的所思所想,和身體感覺到的東西,然後便是我們的外在行為層面所表達的一切。而自己的裡面和外面,其實是一致的,因為我們的一切行為也都是內在心智所投射到外面來的成果,也會由外部表現影響回到裡面。簡而言之,此刻的我是誰,就是在這一時刻中,你內外的所有層面的表現。

所以在這樣的說明中,你可以知道,如果你不是內在外在都是整合一致的表達,那麼此刻的你是誰,將不是一下子可以回答清楚的問題。這是因為心智對於我們的介入,幾乎是層層交疊同時又涉及生活的所有層面,同時更要認到,它還是兩極化的性質,這便是造成我們人生中會有許多時候都處在矛盾之中,不是那麼容易做決定或者解決問題的原因。故而,去誠實地看見自己的內在外在所發生的所有的事情,將之與物質現實對齊,便是令一個人成為有效的做法。

現在舉簡單例子說明怎麼去看自己,以此文前面的我的照片為例,在那個當下,我和朋友一起去參加一個民俗節慶,看到來自國外的表演團體他們的服飾和面具相當有趣,便上前去和他們拍照留念,那時刻我的外在如同內在都是玩樂的,是一致的,所以那時的我便是一個玩樂的我。

好的,現在延伸這個例子,就在這一刻的我,正在電腦前打著文章的字句,將自己的領悟和經驗表達出來的同時,假若,我因為看到了那個玩樂的照片,觸發了我的回憶,把我帶到了當時的一些情境,我想到了那個炎熱的天氣,和擁擠的人潮,我的朋友,接著又跑到了跟朋友有關的其思緒,想到好一陣子沒和她連絡,然後又跳到了她在國外的家的畫面,還有她跟我說我若去找她,她要帶我去那兒吃那兒玩等等,接著我就嘆了一口氣,想到我大概這輩子不知還有沒有出遠門的機會,然後一個失落和寂寞的感覺上身,我突然感到疲憊和胸口悶悶的….

好,所以這是一個心智如何將我們帶離了現實的例子,經由照片的引發,回憶的連環連結,引發出了一些人格系統,以及與這些人格有關的情緒和內在對話,然後到達一些自己產生的和現實無關的信念和結論,然後我的身體依據我的心智反應,它停在電腦面前發呆,感覺不舒服,而因為能量的佔據,我可能就想離開電腦跑去睡覺,或者呆立在那兒好一會兒不自知,或者感到對工作排拒而想做別的事情,而這時候的我是誰,便就是這個分裂了在兩種不同現實的狀況,讓我整個人處在一個不甚有效的狀態,除非此時我的覺察站出來,去面對自己,去利用書寫來看見心智,然後解構和領悟,以回復我的工作效能的。

所以這就大略說明了我們在一個時刻中的我是誰是什麼意思,而我們的一生就是這每一個時刻所堆積起來的。文章中有許多相關名詞,以及有關我們與現實分離的現象以及如何處理這些情況,我會在後續的文章中說明更多。謝謝閱讀。
Tanya Chou
帖子: 1202
注册时间: 周四 12月 30, 2010 12:51 pm
联系:

一個心理師的生命之旅

帖子 Tanya Chou »

12 投射無所不在




小時候有一次看到家人拿東西給爺爺吃,爺爺說他不吃,但看著那盤食物,我看在眼裡,就很聰明地跟爺爺說: 其實你很想吃,但是裝作不想吃,對不對? 結果爺爺就似乎不大高興地說我亂講。然後我還在心裡想說,明明你就很想吃,幹嘛裝作不想,還不承認。但就在這時,我內在還有一種莫名的懷疑,那懷疑好像在跟我自己說: 我怎麼能夠這麼確信這件事情,我從哪兒這麼相信是這樣? 我沒法自己回答這個問題,但若我不知道,我怎麼因此能夠這麼相信?

這個在當時無解的記憶,是直到我更加認識了心智的結構的現在才有所解答,事實上,我的那個”爺爺其實想吃卻不承認”的想法,只是我的想像,我的投射,因為我並無法證實爺爺對那盤食物是否有任何想法,但那個想法卻是由我自己的腦袋裡面生出來的,我也只能證明,我自己曾會想吃某個食物卻盯著看不敢吃,或我有某個想法自己不想承認,所以那唯一我能夠證明的,只是我會這樣,卻不是任何人會這樣,但我卻因為我會這樣,就這麼相信某個他人也會在我看到的某特定情況中必定經歷著某個情節。所以這個就成為個人的投射。

投射是我們的心智所具備的一種設計,在投射時,我們將自己產生的想法和信念,投出去放在他人的身上,相信那個是他人正在經驗的過程,但卻其實是自己的。而每個人所投射的信念內容會和自己的成長經驗有著關係,也有可能是天生遺傳來的。在這些內容中,我們又會連結到正面負面的情緒感受能量,在我們的人格模式中做反應,若沒有在當時理解和面對,便會成為帶著能量的記憶儲存在我們的身體裡面,等著類似的事件或刺激來再次啟動我們的能量與模式,如此一再循環,直到我們去重新面對它。

而由這個兒時的簡單例子,我們可以瞭解到這些投射幾乎是無所不在的,我們是不是經常的去想像或猜測他人的想法和做法的原因呢? 而且這些猜測和認定的速度非常的快,快到我們都沒有覺察到自己內心在進行著什麼過程,來自我們的想法的行為反應就出現了,而這些基於虛構的信念的行為就會形成許多後果,這些後果也不一定有澄清的機會,人和人之間的誤會和隔閡就會越來越深,以至於人際關係出現許多問題。

例如在那時如果我壓抑住而沒有立即的告知爺爺我對他的想法,然後我繼續在內部投射了我的自憐在他身上,我的表現可能就是對他特別的好,把好東西都給他吃,對他倍加關心,告知他我有多了解他等等,帶著憐憫他的情緒。或者我因為很不喜歡壓抑的感覺而投射了批判在他身上,我可能就會積極地問他為何不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好像要教育他,告知他怎樣才是對的,對他是最好的等等,在說的時候帶著責備的生氣的情緒。但如果對他而言,他沒有那個對食物的想法,或著他關心的是其他的事情,對於我的行為反應,他可能就會不明白我為何那麼做,或者產生了誤解,而如果他沒有去澄清,然後也在誤解當中做出行為反應,那麼兩人等於各自在自己的內在世界裡面產生沒有溝通的行為,而不是在互相了解的脈絡中交流,那麼無效的溝通就會不斷產生誤解,造成人和人的關係受到阻礙。

因為如果我們能夠設法放慢了解自己在整個事件中的過程,包括什麼情境中產生了什麼想法和情緒內容,我們將能夠明白心智是如何接管了我們的行為,例如看到我如何在對他人的想吃卻拒絕的投射解讀中產生內部的憐憫和責備,解開這些其實沒有效用的情緒和想法,因為在這些情緒和想法中,我其實沒有明白真實狀況,卻投射了行為到他人身上,反而創造了關係上的種種問題,更沒有幫助到自己。我們可以回過頭來重新主導這個過程,總是貼近現實的關注和照顧自己的內在過程,於是能夠回到實際當中和他人更真實有效的互動,那麼才是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在溝通。

雖然我曾經在那個投射我爺爺的時刻有個奇妙的覺察與質疑的機會,然而我往後的人生卻仍將心智投射繼續的發展,形成許多固著的人格模式,要用更多時間去移除這些自幼發展的許多投射和想像。這其實也說明了人們在這個自己不了解的心智系統中的境況和遭遇。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能夠和值得在任何覺察到投射的時刻,為自己,以及和他人的真實關係,花上時間去實際的從事看見和理解。因為那關乎著我們其餘人生的生活品質。謝謝閱讀。
Tanya Chou
帖子: 1202
注册时间: 周四 12月 30, 2010 12:51 pm
联系:

一個心理師的生命之旅

帖子 Tanya Chou »

整合我自己
簡要說明我開始用整合的以及影音的方式來分享我的過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re4b6TCec


我如何尋找答案
藉由一個我找到的關於情緒的源頭的答案,來說明我為自己的問題尋找解答的過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EjCGu2uDA&t=38s
Tanya Chou
帖子: 1202
注册时间: 周四 12月 30, 2010 12:51 pm
联系:

一個心理師的生命之旅

帖子 Tanya Chou »

13 尋找答案

我在進程開始的階段會經常跟人分享我所知的一切,也會碰到人們的質疑,認為我的說法不一定是真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總是有好幾種說法,便會問說,你怎麼知道要相信這個而不是相信那個呢? 而世界上有著那麼多可以提供的選擇。在此我嘗試再說明看看。

做決定—我很幸運的在人生早期就決定要找到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所看到的關於人心的一切的最真實解釋,所以養成了在看事情的時候,能夠大致以這個方向為基礎。雖然這個決定當初的出發點與過程相當的曲折和帶著困難,但是由於對此方向本身的執著,也同時能協助我修正。其實對於學習任何一件特定的事物由生疏到成為專精而言,都需要在整個過程中一再的做出選擇與決定,堅持下去則才有可能有所成績。

問問題—因為要找解答,我一直問著問題,當我身邊的人或者書籍都沒法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就去觀察和分析,而且不放棄。例如我會問,我為什麼會生氣,怎樣可以不必生氣,生氣從哪裡來? 身邊幾乎是沒有人能給答案的,大家好像都不能真實的控制這個東西。或者問,許多事情都可以有這麼多答案,那麼什麼是真正對的? 每個宗教都說自己的神是真的,怎麼去判斷? 或者,我怎麼會在我的身體裡,我怎麼不會從其他身體出來? 哈哈,這些人們會認為不用去問因為是沒有答案的問題,我並沒有真的放棄,幸運的我可以在此人生中找到一些答案。

包容最大—其實只需要基本的邏輯,我們就能夠做判斷,那就是去使用能夠容納最多事物的解說如同容器,所以當一個理論出現,它若只能解釋A和B,C出現了就沒法容納了,所以就去選擇能夠解釋ABC的說法。例如當現成的心理學沒法解釋一切的現象時,我也去搜尋哲學、宗教等等各種說法,當某個視野給出的包容更大,我便將之前的答案放著,或許它仍會在不同的時空中可以利用到,但不去依賴和執著那些,因為找答案的人是我,我才是那主體,我放棄有衝突的或不足夠的東西,只會令我更加成長。例如當不同宗教的一些說法是衝突的,可以去找到不同的適用背景或脈絡,但他們不會是最終答案,那需要更大的解釋系統。

貼近現實—一直都有誰真誰假的掙扎存在,尤其是內在的恐懼和慾望會一直干擾著自已,但總是有現實的證據在支持,例如我小時很怕死,那是一個壓倒性的恐懼,但它並不妨礙我去找到現實的證據去逐步看清楚死亡這回事,我可以去觀察所有人對死亡的反應,有太多人在研究和理解這個問題,並且給出他們最好的答案與領悟,我就在當中去找到最貼近,最能解釋一切的答案,而那真相便能夠協助我突破恐懼。例如當我看到有書上說,我們其實對死亡一無所知,因為只有活著的人在恐懼和焦慮死亡,所以怕死和真的死亡並非同一件事。在那階段我看到這是更真實的,所以就採納它,令其成為協助我走出恐懼的一個領悟。

觀察經驗作為參考—我們自己總是在那兒判斷一切的人,但雖然我有著自己的人生經驗做為參考點,每在閱讀在觀看任何說法時,我會問自己,這個說法我要不要採信,它是否符合我的人生身經驗,但自己的經驗總是有限,便同時觀察也其他的人的生活經驗,因為我要的是放諸所有生命皆可行得通的答案,例如當我曾經不滿意我的家人對待我的方式的時候,我去觀察所有的小孩們是怎麼長大的,我問自己為什麼要去對我所愛的家人憤怒,而不僅是跟身邊的好同學比較而已,那麼我就會發現我的不滿情緒其實是無效的,例如許多小孩連家人都沒有,而我卻在抱怨著陪伴著我提供我溫飽的家人。

盡量的分享—這像是我與生俱來的一個特質,會去對人們做觀察並在興趣中盡可能的分享和教導,像是某種使命,但是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也因為發展了許多其他對我無益的人格而幾乎將這個特質給壓抑到變得微弱,怕受傷,所幸這些年中已經被我大致一一解構了,所以我又開始能夠分享了,而這個分享本身也是我的進步來源,因為我可以在面對所有的表達的我的時候繼續的修正我自己,讓我更貼近物質現實的生命的道路。

所以這些就是我對尋找人生解答的過程和信心的來源。希望對於在人生中仍在尋找答案或解答的人們有所幫助。對他人所說的話是不必立即採信的,但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用自己的經驗和觀察做判斷後再來做決定。謝謝。
Tanya Chou
帖子: 1202
注册时间: 周四 12月 30, 2010 12:51 pm
联系:

一個心理師的生命之旅

帖子 Tanya Chou »

14 衝突的解決




現在來說明一下處處發生在自己的價值觀裡面和在人際關係上的衝突要怎麼看待和怎麼解決。我的觀察是,原本並沒有真正的衝突和矛盾,無論任何的什麼性質,有的話,只是我們還沒有將問題不同的觀點位置定位好,所以就找不到這些分別的衝突點和矛盾點的共同的立足點,也就是沒有看清楚事情的全貌,以至於產生了衝突和矛盾的假象,否則我們總是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面一起解決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根本上並沒有讓我們必須因為衝突矛盾而產生情緒和解決不了問題的狀況。但卻會因為我們太相信這些內部衝突是真的,就會真的把它們在真實生活中實現出來。

我常使用瞎子摸象的例子來看我們在衝突中的位置。假設有一頭大象站在我們面前,我們是看不見的瞎子,我們要了解在我們面前的這個東西是什麼,於是我們就開始摸索在我們面前的部分,現在有人摸到了象腳,象鼻,象耳,尾巴,身體,象牙,但因為我們沒有那個概念說這個東西有多大,我們就自己假設了自己摸到的是全部,於是大家開始說明摸到的是什麼的時候,就幾乎都不一樣,然後便開始起爭執,有了衝突。所以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了人類有趣但對自己沒有益處的一個現象,就是自我中心,其實是自己的假設就相信是真的,就要堅持,造成各種價值觀充斥卻解決不了問題。

因此在這個例子中,在這個每個人互相視為對立的立場中,每個人將自己摸到的東西視為唯一真實,卻不是去問問題,問說,為什麼我們在摸同一個東西,答案會不同,我可否走過去你那邊看看是什麼回事,也請你走到我這邊看看我摸到的東西,然後大家彼此邀請和分享和了解,那麼再多花些時間,便能拼湊出真正的答案出來,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事實上每個人站的地方不同,本來就是要花些時間來了解自己是否了解了問題或者事情的全貌。

但是我們心智的自我、價值觀、情緒、傾向製造對立的個性,也令我們沒有耐心花些時間多做一點這些事情,去看到我們其實本來就站在同一個目的上,在了解同一個東西,或許有著不同的動機,但那也都會有更根本相似的動機,例如過一個更好的生活,但是若落入了兢爭、對立、衝突的情況,常常每個人都會花更多的時間卻得不到更好的結果,這怎麼算都是划不來的事情,但是人性就是這麼相信只要算自己的就足夠了,縱使只要更理性的去看,就能知道只有同時幫助其他人,最後才能真正的幫到自己,否則都只是在假象中以為自己贏了就是一切,而在時空的考驗中,終究會發生的是,一時的爭贏,會是大家都輸的後果。

很有趣的,這出發點其實卻是在自己的內部中自己和自己對立的投射,自己的多重人格和多種價值觀的衝突和對立,投射了一部分到外界,然後好像是自己在反對別人,但其實那個反對的,是自己的一部分,有趣吧。故而,我們根本上還是要回到自己面對自己,跟自己工作。舉些簡單的例子,在選擇自己的工作興趣的時候,在當中產生各種看起來衝突的想法,擋住了自己的行動,於是忘了去搜尋更多的資源幫助自己可以兼顧不同的興趣。父母希望小孩子能夠自由充分的學習,卻又處處的擔心小孩各方面吃虧,以為自己很矛盾衝突,於是沒有在現實中了解每個領域的自由發揮也建立在適當的保護和紀律上。想要尋找伴侶或者離開不滿意現狀的人們,也都是在內心製造了各種原本並不存在的衝突的信念和價值觀,以至於擋住自己的行動力,為自己進行更好的生活選擇。

在我們的真實生活和物質現實上,每個人都是同等的價值,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時空範圍以及資源,事情總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發生,一個一個的進行,一個一個的解決問題,衝突只是存在於思想、信念、價值觀當中,讓我們困在當中動不了,逐漸我們就相信我們是無能的無力的無效的,沒有發現到這一切只是想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工作於心智,去釋放情緒能量和清理想法的原因了。謝謝閱讀。
Tanya Chou
帖子: 1202
注册时间: 周四 12月 30, 2010 12:51 pm
联系:

一個心理師的生命之旅

帖子 Tanya Chou »

15 寫出自己




前面提到了一些關於我們每個人內在的心智系統所導致的在人生和生活中的各種限制和困難的處境,例如衝突、投射、誤解、情緒、抗拒、自責等等,其實還有更多有待釐清,我先前只是大致的去解構和擴展這些我們原本對這些現象的定義,因為我們太相信這些限制的存在,以至於讓自己原本即有的潛力無法在人生中順利實現。而我們會發現,即使知道得更多,那些如此的被制約的自動化的情緒還是那麼的難以掌握。

一般所使用的方法幾乎只是直接的壓抑住,但我們又知道那不是最好的方法,甚至令我們的負擔更大,另外就是去跟他人講述或抱怨,但那方式只有因為他人的支持可以令我們一時的感到舒服,但最後仍需要再度自己去面對一切不舒適的過程。尋找專家是一個方式,但可能需要花費不少卻不一定能夠持續,而更多的其他的例如運動、轉移注意、催眠、冥想、祈禱等方式,其實那比較是暫時性的,並且還要用對方式,否則便會成為另一種壓抑或分心的方式,將醞釀和累積更多或者更難解的內在與外在衝突。

現在我將說明的自我書寫,也是大家已經知曉和常聽到的似乎不是很難的方式,但這其實才是能夠幫助我們身體減壓和清理心智的好方法。有人會問為什麼如此,直接在腦袋裡面想清楚不是很好嗎? 其實那相當的不同,因為一般而言,腦袋或心裡大都是心智的天下,我們不了解心智本身的多重設計如同電腦程式般,它有一些阻隔我們觸及真實自己的性質。即使我們希望自己總是在理性層面看清一切,仍會不知不覺得捲入情緒性和非理性的片斷的結論之中。心智的一個主要特性就是將我們困在其中不停的繞圈圈,如果你是曾有心去在心裡面找出答案的人,或許已經可以看到這個性質。

但當我們使用我們的身體作為媒介,也就是用手寫(或打字)出來,同時也用到了眼睛在看的情況下,我們就採取了穩定的物質身體作為我們心智思想的交叉參考,是的,心智思想是相對不穩定的和非理性的和循環的,而如果有書寫經驗的人可以知道,同樣的事,用想的和用寫的,似乎後者更能有效快速的幫你看到和領悟到一些事實和解決方法,因此單單的書寫出自己正在面對的事件,本身就對自己的釐清和問題解決有所幫助。

我在第一篇文章就提及我自己已經花了多年的時間在書寫上面,當時只是為了要讓自己更釐清事情該怎麼做,而不同的思緒太多太亂,好像用寫的比較容易,即使也有只是為了發洩而寫的,但發洩過後卻能夠看到更多的東西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發洩,而能計畫在未來可以更理性的處理同樣的事情。

所以我在這裡鼓勵大家去將任何自己卡住的點或感到無解的問題,先用寫的或打字出來,每天找出一些時間,其實任何時間都可以,無條件的將腦袋裡面的話,全數的搬到眼前來看,我知道在這裏很多人就會面臨一些問題,就像我前面文章說到的抗拒,還有自我批評,那麼去擁抱抗拒,因為那只是一個心智的陷阱,可以也將這些抗拒寫下來。另外,因為自己不想看見自己原來有這些自己都無法接受的想法,而不願去面對,那便是自我批評的地方,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許多負面的或者道德上不被認可的許多看來邪惡或骯髒的想法,那並非不尋常,只是大家都不說出來罷了,但如果自已要通過這些阻礙,就要給自己機會看見這些負面的不想接受的點,就像我先前說的,生命原本是寬容的,你已經製造的東西,早已經被接納,但問題是你要接受自己一直停留在痛苦的或侷限的原點嗎? 因此承認和接納後,我們才能繼續前進。

所以這第一步就是無條件的將自己此刻的跟要處理的有關事項都寫下來,能寫多少算多少,接下來就可以用一個理性的旁觀者的角度來試著看看,怎麼樣為這個被思想和情緒困住的人更理性的看這個問題,找出更好的解答。先說明到此,謝謝閱讀。
Tanya Chou
帖子: 1202
注册时间: 周四 12月 30, 2010 12:51 pm
联系:

一個心理師的生命之旅

帖子 Tanya Chou »

16 怎麼開始





現在接續前一篇文章說明我們要寫出自己並且到達令自己成為簡單自在並看見潛在力量的真實自己的過程中,到底是要寫些什麼東西? 除了上面是最終我們要走去的地方或目標之外,我們過程中要做到的簡而言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事件中自我誠實的對自己負責的為自己看見並寫出所有的心智內容,然後解構這些片斷的能量性的片面的價值觀內容,了解在現實中的事件原貌,釋放掉情緒感受能量,並在領悟自己的真實生命價值中,為自己找出生活事件的解決方案。

這句話中有許多內容需要說明,會在後續的文章中一一陳述,現在我們可以由開始執行的部分說明如何直接的書寫。那便是就自己目前卡在心裡面的一個需要解決的生活問題,或者滯留的記憶來寫。在寫的時候,不需要去在意任何文筆、文法、錯字、句型、文章、道理等等結構,可以直接如同將心事傾洩般的寫出,無論帶著怎麼樣的情緒或心情,例如擔憂、傷悲、憤怒、寂寞、期待.. 就是寫出來罷了。

而如果你感到卡住,如同前面講到的抗拒或自我批評出現。例如發現身體開始不舒服、一片空白、懷疑寫了沒用、認為自己會詞不達意、擔心寫了會發生什麼事… 那麼就在寫出你要處理的東西之前,先寫下這些懷疑或卡住或批評或不舒服的內容,因為若沒有為自己先看到這些部分,我們就無法看進去我們原本要處理的人事物,這就是先去承認、去接納、去擁抱自己的當下,因為這些正都是自己目前此刻的樣貌,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例如: “我現在眼前一片空白,我感覺到胸口很悶痛有壓力,我很不想看到和寫下這些內容,這對我而言是個衝突,但是我知道我已經在這裡掙扎很久了,這是我目前知道的一個可以使用的方法,如果不試試看,我是不會知道效果的,或許即使現在面對的痛是臨時的,但是可以因此在未來讓自己不必再循環的陷入這個無止盡的掙扎,我是否可以看一看,我為什麼不願意去面對? 我不想面對,是因為,我不想看見這樣的我,不想承認,我曾經對我自己我的家人做了這麼許多的事情,那麼的理所當然地認為就是該那樣,但若發現原來不必是那樣,那麼,我要怎麼看待我自己,我甚至不想去想我有可能原諒自己……..” 如果接下來連結到某個過去的記憶或畫面,也都一起寫出來,任何只要是在你裡面的東西即可。

你看看,面對書寫這件事情,它不過只是單純的要將我們心裡面的東西放到紙上或電腦文件上的動作,卻被我們做了心智解讀,以至於連一個如此簡單的動作都沒法為自己完成,因為我們明明很早就知道,要讓自已的生活更好,需要梳理自己的內在衝突,清理多餘的情緒能量,但是卻連一個簡單的寫的動作都做不到,寧可一次又一次的對同樣的人事物一再上演類似的情節和劇本,而書寫會佔據我們的時間反而更少,那不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嗎? 有沒有想要問自己為什麼如此呢?那個原因就是我所提過的,心智設計,如同一個裝在我們腦袋裡面的程式設計,這是個出了問題的設計,它的邏輯是有缺漏的、有偏誤的、以偏概全的。而實際上我們所處在的這個現實,是全面的、完整的、寬容的、包含著一切的答案,但是你要不要去看見這眼前即在此處的一切? 仍然還是自己的決定。

於是我們要把這個程式設計的內容拿出來研究,看清楚它、了解它,這是一個擁抱的過程,而不是我們過去總是以為的,去直接的否定它們,批評它們,試圖掩飾覆蓋住它們,以為這樣他們就不存在了,事實上,由我們自己的經驗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這些我們想掩蓋的不但沒有因為我們不想去看它們就消失了,反而會因此更以我們無法預期的方式衝出來,或者不知不覺的就做出來了,所以這種否定或忽視方式顯然無效,因為它們無論如何仍是我們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用看清楚和了解它們的方式來擁抱和接受它們。於是我們未來才有這個機會放手這些沒有效用的念頭。然後在看清楚之後,把他們用正確而真的有幫助的方式重新看清楚,重新處理,然後找到有效的方式來因應。之後會再說明怎麼去看我們寫出來的東西。謝謝各位。
Tanya Chou
帖子: 1202
注册时间: 周四 12月 30, 2010 12:51 pm
联系:

一個心理師的生命之旅

帖子 Tanya Chou »

17 霧中人生

記得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有一位社會心理學的老師將社會建構論說到一個極端,他相信一切都是我們人的思想建構出來的,那時我聽得很奇怪,反問了他那麼眼前的桌子是真是假,我沒聽清楚他怎回答,一方面也是我英文不佳,哈,但是這位老師後來竟很怕我,那時我的生活其實過得相當緊張,在台灣念大學時認為科學主流說的心理學很狹隘,到了美國念現象學和歐陸哲學的心理學,還是有那麼多疑問,我自己也懷疑我自己是為反對而反對,加上情緒攪和在其中,回到台灣後我開始妥協一切的說法,最後接觸靈性的時候,竟越來越不確定真相到底為何,印象很深刻的是看到某個論點說,如果地球某處的一棵大樹倒了,如果沒有任何人看到了,那麼這個大樹倒的事情到底存不存在,而竟有說法是不存在?

後來了解到了心智意識系統的真相之後,我終於可以將一切都整理清晰了,而我們人類,其實一直都活在兩個世界裡面。一個是真實的物質現實世界,一個是並不真實而反覆波動的心智現實。現在把他們說清楚些。所謂的物質世界,就是我們所知的地球、以及地球上面所有肉眼看得見的大自然、動植物、人類,和其他所有的實質的物質,也包括陽光空氣水。人類在地球上的物質現實中的生活佔據著一定的時空,由生到死,一個時空接著一個時空,一個呼吸接著一個呼吸,一個步伐一個步伐的走完這個過程,我們在其中創造我們各自的人生生活,在這個物質身體的步調中,是永恆的穩定和可信的。

然而我們還具備了心智世界。心智相對於物質身體,是一個跨次元的現實,是看不見的能量性質,原本這個平台的基礎結構可以提供我們語言和智能以供生活運作,但是這個裝置裡面有許多額外的成分和性質卻令我們過多的活在另一個虛擬的世界中,那便是我們的思想運作方式和情緒感受能量體以及記憶之間的關係,這個如同複雜的程式設計體系的一個特性就是兩極化,每個正負兩極價值的思想帶著正負兩極情緒/感受能量,會讓我們不斷地藉由物質現實世界的人事時地物,如同刺激,引發正負的評價和感覺,然後不斷的循環又循環,於是原本客觀平衡而包容一切的物質現實透過心智過濾之後,就變形為主觀而擺盪而個別的解讀和信念,導致人類一面生活在與其他人的共同物質現實中,一面又活在各自私密的心智世界裡面,於是成為在共同處境中不斷的分歧和衝突的人類現象。

所以同一個人,是怎麼活在兩個世界的呢? 我們其實已經非常習慣這樣的在物質現實世界與想法和情緒的世界裏面來回的擺盪了,簡單的例子是,如我先前說的瞎子摸象,當我摸著一條腿,而另一人摸到的是鼻子,那麼現實的邏輯應當是,怎麼會這樣,你要不要來我這裡摸摸看,或著我去你那看看,同時間也會知道,在我走過去你走過來時,我們需要時間和耐心,因為物質現實就是一個在時空框架裡面的現實,但心智卻總是要求那些超越時空的速度而且無法想到他人在走過來的過程中可能也正在遭遇一些事情,而僅僅以自己的需要為主來要求他人。所以這個例子中一個活在心智現實的人就會變成,我摸的才是大象,你摸的不是,而兩個都如此堅持,卻沒發現對方和自己是一模一樣的處境。

另一個簡單例子是眼前的半杯水,而如果我的身體現實是口渴,我就將它喝下去,體驗我如何在這個動作中支持自己的身體,並感知那份水如何經由我的嘴、口、食道,吞嚥滑入到我的肚子哩,解決我的身體缺水狀態,滋養和維護我的身體。其實我們的物質身體有著極為奇妙和豐盛的感官經驗,但已被我們忽視到幾乎完全感知不到它的地步,有的話就僅只是微乎其微,而我們真的只是將那經驗簡化到當看到那杯水,只是說,“阿,怎麼只有半杯!” 這類的心智經驗模式,不是正面就是負面評價,不斷反覆來回,如同機械般。

我們看待我們的外在世界與我們的身體好像是隔著一層霧或薄紗的思想和情緒過濾之後在看的,好像是我們投胎來到人世的時候,先穿上了這層薄紗,然後才穿上我們真正的讓我們成為一個人的衣服,那是我們的身體。所以情況變成,我們要能夠行走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維持客觀和一致和全面的話,我們必須要試著脫掉這層紗,或者拿掉眼前的過濾鏡,那便是我們的想法和情緒和記憶,那麼我們可以真正的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的物質現實中,而不是當每個人都活在兩個世界的情形中,不斷的在各自的內在裡面衝突,也總是誤解外面的人事物。由這個兩個世界的情形,我們也能夠推知,真正看見和了解自己的工作是必要的,因為那樣我們也才能夠順利活在真實的現實當中享受這個人生。
Tanya Chou
帖子: 1202
注册时间: 周四 12月 30, 2010 12:51 pm
联系:

一個心理師的生命之旅

帖子 Tanya Chou »

17 霧中人生

記得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有一位社會心理學的老師將社會建構論說到一個極端,他相信一切都是我們人的思想建構出來的,那時我聽得很奇怪,反問了他那麼眼前的桌子是真是假,我沒聽清楚他怎回答,一方面也是我英文不佳,哈,但是這位老師後來竟很怕我,那時我的生活其實過得相當緊張,在台灣念大學時認為科學主流說的心理學很狹隘,到了美國念現象學和歐陸哲學的心理學,還是有那麼多疑問,我自己也懷疑我自己是為反對而反對,加上情緒攪和在其中,回到台灣後我開始妥協一切的說法,最後接觸靈性的時候,竟越來越不確定真相到底為何,印象很深刻的是看到某個論點說,如果地球某處的一棵大樹倒了,如果沒有任何人看到了,那麼這個大樹倒的事情到底存不存在,而竟有說法是不存在?

後來了解到了心智意識系統的真相之後,我終於可以將一切都整理清晰了,而我們人類,其實一直都活在兩個世界裡面。一個是真實的物質現實世界,一個是並不真實而反覆波動的心智現實。現在把他們說清楚些。所謂的物質世界,就是我們所知的地球、以及地球上面所有肉眼看得見的大自然、動植物、人類,和其他所有的實質的物質,也包括陽光空氣水。人類在地球上的物質現實中的生活佔據著一定的時空,由生到死,一個時空接著一個時空,一個呼吸接著一個呼吸,一個步伐一個步伐的走完這個過程,我們在其中創造我們各自的人生生活,在這個物質身體的步調中,是永恆的穩定和可信的。

然而我們還具備了心智世界。心智相對於物質身體,是一個跨次元的現實,是看不見的能量性質,原本這個平台的基礎結構可以提供我們語言和智能以供生活運作,但是這個裝置裡面有許多額外的成分和性質卻令我們過多的活在另一個虛擬的世界中,那便是我們的思想運作方式和情緒感受能量體以及記憶之間的關係,這個如同複雜的程式設計體系的一個特性就是兩極化,每個正負兩極價值的思想帶著正負兩極情緒/感受能量,會讓我們不斷地藉由物質現實世界的人事時地物,如同刺激,引發正負的評價和感覺,然後不斷的循環又循環,於是原本客觀平衡而包容一切的物質現實透過心智過濾之後,就變形為主觀而擺盪而個別的解讀和信念,導致人類一面生活在與其他人的共同物質現實中,一面又活在各自私密的心智世界裡面,於是成為在共同處境中不斷的分歧和衝突的人類現象。

所以同一個人,是怎麼活在兩個世界的呢? 我們其實已經非常習慣這樣的在物質現實世界與想法和情緒的世界裏面來回的擺盪了,簡單的例子是,如我先前說的瞎子摸象,當我摸著一條腿,而另一人摸到的是鼻子,那麼現實的邏輯應當是,怎麼會這樣,你要不要來我這裡摸摸看,或著我去你那看看,同時間也會知道,在我走過去你走過來時,我們需要時間和耐心,因為物質現實就是一個在時空框架裡面的現實,但心智卻總是要求那些超越時空的速度而且無法想到他人在走過來的過程中可能也正在遭遇一些事情,而僅僅以自己的需要為主來要求他人。所以這個例子中一個活在心智現實的人就會變成,我摸的才是大象,你摸的不是,而兩個都如此堅持,卻沒發現對方和自己是一模一樣的處境。

另一個簡單例子是眼前的半杯水,而如果我的身體現實是口渴,我就將它喝下去,體驗我如何在這個動作中支持自己的身體,並感知那份水如何經由我的嘴、口、食道,吞嚥滑入到我的肚子哩,解決我的身體缺水狀態,滋養和維護我的身體。其實我們的物質身體有著極為奇妙和豐盛的感官經驗,但已被我們忽視到幾乎完全感知不到它的地步,有的話就僅只是微乎其微,而我們真的只是將那經驗簡化到當看到那杯水,只是說,“阿,怎麼只有半杯!” 這類的心智經驗模式,不是正面就是負面評價,不斷反覆來回,如同機械般。

我們看待我們的外在世界與我們的身體好像是隔著一層霧或薄紗的思想和情緒過濾之後在看的,好像是我們投胎來到人世的時候,先穿上了這層薄紗,然後才穿上我們真正的讓我們成為一個人的衣服,那是我們的身體。所以情況變成,我們要能夠行走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維持客觀和一致和全面的話,我們必須要試著脫掉這層紗,或者拿掉眼前的過濾鏡,那便是我們的想法和情緒和記憶,那麼我們可以真正的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的物質現實中,而不是當每個人都活在兩個世界的情形中,不斷的在各自的內在裡面衝突,也總是誤解外面的人事物。由這個兩個世界的情形,我們也能夠推知,真正看見和了解自己的工作是必要的,因為那樣我們也才能夠順利活在真實的現實當中享受這個人生。
Tanya Chou
帖子: 1202
注册时间: 周四 12月 30, 2010 12:51 pm
联系:

一個心理師的生命之旅

帖子 Tanya Chou »

18 書寫的內容


現在我們來看看,我們讓自己自由寫出來的東西有些什麼內容,那可能會是一些帶著負面的抱怨、委屈、憤怒、自責、無力、恐懼、忌妒,或著是正面的期待、驕傲、興奮、幻象、白日夢等等的內容,但是很有趣的,無論那些內容是什麼,都有著一些固定不變的結構。所以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書寫內容會包含哪些結構,然後我們去練習理出這些不同的結構,看清楚他們的本質,然後可以進行後續的處理。

基本上有四個主要的結構。1. 事件本身 2. 心智內容 3. 情緒感受 4. 行為結果。我們大致先來看一下這些結構的內容以及要如何處理它們。

事件本身—
那是關於在物質現實中的一切人事時地物,它原本是絕對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現實,沒有好壞對錯的兩極價值成分,然而卻會被我們的心智依據它的需要任意的解讀。因此,試著在自己的書寫裡面區辨出這些原本客觀存在的物質現實,以便在解構中還原它的原本樣貌。
例如: 面對書寫這件事情,它只是單純的要將我們心裡面的東西放到紙上或電腦文件上的動作,卻被我們做了心智解讀,以至於一個簡單的動作變質。所以書寫出自己,就是事件本身。
處理方向: 還原物質事件的原貌。因為它們是已經存在於那裏和這裡,那些時空總是穩定的在往前推移。

心智內容—
這些包括我們對原本客觀的物質現實,它們變成刺激,經由我們的心智,做出的一切心智反應,這些反應包括—想法、記憶、畫面、想像等等。它們不是對客觀現實的實際觀察,而是片面的連結、邏輯、結論,於是成為虛擬的、兩極的,卻被人們當成真實,於是造成種種的生活和關係中的問題。最明顯的就是人們對自己的許多負面的片面的定義,無法看見現實中每個人本有的價值。
在書寫的例子裡面,心智內容就像是—我不想寫,我腦袋空空,我什麼都想不起來了,我做不到,我其實這樣過生活也很好,會不會寫了反而負擔更大,何必找自己麻煩;或想到一些小時候寫日記的痛苦經驗,想像寫出來的東西被看到了會出問題….
處理方向: 去看見、了解、領悟。因為已經書寫下來,我們得以看見這些內容,了解/解構這些幾乎是非理性,似是而非的邏輯的想法,然後領悟到當我們平靜下來而蒐集到更多的資訊的時候,真實的現實情境是如何,於是可以改變和調整自己,朝著更實用有效的方式去行為。

情緒感受—就是因為心智念頭而來的正向與負向的能量反應,因為心智的一個主要特性就是將一切物質現實給予正面或負面的價值觀,就是我們所知的評價,於是也就連結了正與負面的情緒,而當我們都能夠看見這些情緒感受,也能夠協助自己追朔到我們的所有念頭想法。
例如一想到書寫或要執行它,就感覺到壓力和焦慮、恐懼、不安全、懷疑、期待、畏縮、低落、無力、無助、興奮、慾望…..
處理方向: 使用呼吸法將不需要的能量釋放掉。若經由前面的步驟去解構了非理性和邏輯的想法內容,也能夠同時釋放掉能量。

行為結果—我們由行為做出來的總是我們的念頭相信的,除非你已經能夠依據物質現實來行動,因此依據心智的結論做出來的行為經常成為生活上和人際上的問題,例如發脾氣或是退縮壓抑。就書寫而言,可能是—放棄、分心去做其他事情、發呆、陷入低潮、做白日夢…..
處理方向—經由上面所有的處理之後,我們就可以承諾自己去修正、改變我們習慣的行為模式。

上述的步驟可以處理由小到大的各種生活事件和內在衝突和卡點,只是處理和改變所需要的時間量不同,小的事件或許當下就能解決,但根深的人生卡點,可能會需要不斷的重複的處理到一年以上。接下來我會舉一個例子說明如何進行。
回复